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从众心理反映到国产平板市场中就是高度同质化。国产平板的同质化包括,产品配置同质化,产品外观同质化,产品宣传同质化以及产品功能同质化。
从众心理,我们可以理解为因为自己的技术实力以及品牌资金势力的背景不够,没有办法,只有被动的接受和参与市场中的同质化现象。并且,这些国产品牌想要生存下去一定要做同质化的产品来降低设计,生产,宣传等各种成本。
说技术实力不够,并不是我们希望国产平板的技术实力不够,而是事实确实如此。在深圳这个国产平板大本营,我们能看到上百个品牌的平板品牌,但是在这些品牌中有自己的工厂的屈指可数,而有自己工厂又有研发的更是少之又少。没有工厂靠OEM或者OEM这个是正常的现象,大部分国际大牌也是这样操作的。但是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那就有些山寨了。
没有自己的研发,要把各种芯片,元件整合到一个PCB,以及装上屏幕,最后装上模具成为平板,这个都需要研发的支持。而国产平板厂商没有自己的研发怎么办,那么就需要外包二次开发,厂商提出需求,二次开发帮他们实现从元件到成品,到系统调试到UI设计等项目。不仅国产平板厂商有二次开发上,国产芯片厂商也有很多二次开放商,来满足不同平板厂商的需求。
而所有的二次开放商都不会只为一个厂商进行服务,往往是很多品牌项目交叉进行的,因此国产品牌在技术层面上就不可能摆脱同质化。除了厂商需要其他二次开放商,导致同质化,还有就是二次开发上自己的技术能力问题,应该说这些二次开放商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储备,往往一种UI给很多家用,很多固件也都是通用的,这也加剧了国产平板的同质化。
在中国这个平板市场,没有几个平板品牌可以控制甚至影响上游厂商的。用什么芯片,采用什么屏幕都是上游决定下游的,下游厂商没有太多选择权利。我们往往会看到,市面上有什么芯片,有什么屏幕,才有什么品牌的平板产品。
这点相对于没有研发团队更让人心寒。为什么大家平板都一样,不仅仅因为研发这些东西的人都是在一起的,更在于他们用的主要元件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现在很多厂商都宣传用视网膜和四核,因为现在苹果视网膜的不符合要求的屏幕已经大量放出了,国产厂商可以开始批量用了。为什么前一段时间我们见到采用7英寸800×600像素的屏的廉价单核平板,那是也是因为有一批此类的屏幕放出了。
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那个国产平板为了做自己的产品单独开属于自己规格的屏幕的。再加上国产芯片也就那么几种,产品模具私模的也不多,因此,大家看起来一样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这些实质上的原因以外,我们往往忽略了厂商自己的意愿。
这些厂商都自己愿意做差异化产品,愿意做与众不同的平板么?至少我没看见那些厂商要做属于自己的产品,他们的产品都是为了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大化的提升自己产品公司的利润以及市场占有率。那什么样的产品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呢?他们发现没有必要去研发什么与众不同的产品(也基本研发不出来),只要跟随上游芯片厂商,捡一些更加流行已经更加超值的屏幕,通过研发外包,最后再扣上大家都差不多的外壳,就能被市场所接受,而且获得不错的销量,何乐而不为呢?他们为什么要研发自己的独特的产品,这个就是厂商的态度。
而上游芯片的态度则是,我做一个芯片,我自己的二次开发商能不能做,厂商的成本是多少,这个平板出来能不能让中国消费者这买得起,是不是能适应是现在市面上能够搞到的所有主流屏幕。因此,从299元到千元以上所有的价位产品, 都可以用一个芯片。可想而知,用这些芯片的平板同质化能不高么。
无论从上游,还是从终端,目的不是做有自己的特色的产品,而是做适合中国市场,可以以价格战的竞争方式来持续走下去的产品。厂商不为难芯片商,芯片商不为难厂商,中间还有二次开发商和代工厂做协调,最后出来的产品就是一个大家都一样的妥协产品。你好,我好,大家好;你赚钱,我赚钱,大家一起赚钱;你不费事,我不费事,大家不费事;他们整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即便有差异化产品你也生存不下去,因为你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或者他们直接让你的产品同质化。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