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热点推荐
ZOL首页 > MP3频道 > 选购 > 浅谈菜鸟随身装备MP3与MD之我见

浅谈菜鸟随身装备MP3与MD之我见


iMP3.NET 责任编辑:胡振伟 【转载】 2004年09月27日 17:29 评论

MP3与MD的争论由来已久..这里我不想比较MP3和MD的好坏与孰是孰非..只是想从菜鸟选购角度肤浅地谈一下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为大家选购的参考..仅此而已..

<<<此文章仅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欢迎斧正,如有异议欢迎切磋..>>>

<<<由于针对入门朋友,语言可能过于冗长繁琐,见谅>>>


一.概论:

之一,MP3:

在几年前说起MP3,大都想到的是那种小巧玲珑的闪存式MP3,随着硬盘式MP3技术的逐渐成熟,MP3阵营分化为两个:一个是闪存式MP3,特点是体积小,外观多样..一个是硬盘式MP3,特点是容量大..这里引申出几个问题,说明一下:

1.有很多人说硬盘式比闪存式音质好(回放芯片相同的情况下),这一点没有得到过论证,从理论上来讲是不可能的..因为从物理角度上说无论是闪存的还是硬盘的都只是存放音频文件的载体,音质的好坏是通过回放芯片的性能优劣来区分的(这里排除耳机因素),只要音频载体能够满足芯片对数据流量的要求,回放的效果理论上是完全一样的,而这种"数据流量"对这两种载体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拿无损的WAV文件来说,一首5分钟的歌曲最多40M,每秒的流量也就130K,对于硬盘MP3来说都是小菜一碟,更何况速度更快的闪存MP3..根据木桶原理,只有当流量无法满足芯片回放要求时,载体的输出流量才会标识质量的好坏..既然硬盘和闪存都轻松完成流量要求,决定因素就不在于载体的区别了..

2.有人说硬盘式的播放的时候有很明显的底噪,就是硬盘旋转的声音..<我的建议是这种人还是不要听随身听,因为外星人(那种听力巨发达的)都听不出来的东西他都能听出来,我不得不说他是已经超出国宝级的人了..> 反驳这种观点的依据有正反两点:<1>.如果硬盘式的有硬盘旋转的底噪,那闪存式的应该有电流通过时的电流声..如果前者能听出来的话,后者应该也能听得出来.. <2>.输出到耳机的声音信号是通过回放芯片全权完成的,而回放芯片不是麦克风也不是录音器,不可能将硬盘旋转的声音录下来再放给你听.. 能够有这种感觉的只有一个解释:心理作用..

3.硬盘比闪存的输出功率要大..这一点更是无稽之谈..输出功率的大小是由厂家自己主观决定的,不是客观无法改变的..怀有这种思想的人大都是因为觉得硬盘式的用电快,所以感觉硬盘式的输出高,其实不然,硬盘式用电快因为有物理构造,电力还要驱动硬盘旋转,而闪存的没有这种问题..

之二,MD:

MD的发展一直是由SONY支撑的..而且MD只支持SONY开发的ATRAC格式这个道理就如同CD就是CDFS格式一样..MD的基本原理就如同它的名字"MiniDisc",是一种小型的光盘播放器..因为现成的MD成品音乐盘极为稀少,而且由于ATRAC的压缩原理,要得到高质量的MD音乐确实不容易..由守恒定律可以推出一个简单的道理:想要得到音质为10的音乐文件,只能在源文件音质大于或者等于10的条件下才能达到..这里再引出几个问题,说明一下:

1.如果录MD碟片,如果只为能听而已,无所谓如何录制..如果讲究点效果,现阶段只有两种方法:<1>.光纤对录(这个介绍的太多了,这里不作介绍).. <2>.就是用随机软件直接压制高品质音源转到MD碟片上..比如不方便光纤录入的朋友可以用Sonic先将CD或者其它无损音源转为OMG格式..再通过USB方式录在MD碟片上..像我这样没有光纤输出端口声卡的人,一般都是选用后者这种方法..

2.关于MD的减震问题..这一点尤以SONY的争论最大..因为SONY最新推出的几款MD都是高减震的机型,众所周知,一般所谓减震都是通过预先在缓存中存储数据,在震动时靠这些缓存中的数据来支持播放器的持续播放..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既然由缓存提供进入回放芯片的数据,则真正决定音质的就由缓存数据来决定,碟片上的音频文件质量好坏退居次要..这也是大多网友诟病SONY音质下降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是为了延长播放时间降低输出功率,这里不作讨论,另帖阐述)..到底缓存中的数据能够相当于多好的音源文件,我本人还没有见到过相关的评论(评测)或者报道..一般网友的评论依据也都是估测和主观听音,这样不可避免主观臆断..我个人的观点是:SONY作为一个有着随身听设计以及制造多年经验的老厂来说,不太可能只是为了延长减震时间而放弃声音输出质量,那样不但是浪费碟片上高质量的音源,而且音源变化越大(由碟片编码到缓存中),也需要更多的时间以及附属的芯片处理能力,这样算来,反而得不偿失..而且我想SONY应该很清楚,MD虽皇撬嫔砥鞑?但由于是物理播放器,本身就不能在震动下工作,弥补先天缺陷是不太合时宜的做法..更为合理的解释个人认为是:缓存中的数据可能是从碟片直接读取的无压缩原始数据,或者极小压缩的暂存数据(因为音质的决定因素----回放芯片的工作效率一定要保证,而且如果再增加能够在短时间高压缩数据的附属芯片,电力如何保证?又是一个得不偿失的死胡同)..

3.MD碟片本身的优劣..很多人认为音频文件是数字游戏,数字对数字的拷贝是不损失的..但是相关报道已经指出,优良的碟片和刻录设备确实能够制作出高保真的复制品,这一点在CD上已经得到充分证明,基于CD与MD的原理相同,MD碟片好者亦好,差者亦劣这个道理就不难得出..


二.相关:

之一,外观和容量:

闪存MP3由于板子只有拇指大小(芯片,闪存都集成于上)所以体态娇小,可以以各种独特外观示人,但是问题在于闪存单位容量的成本较高,所以闪存MP3的容量是有限的,现在的容量都不高过1G,实际上256M已经成为主流,从各方面来看,除非闪存价格大跌,否则就空间与音乐文件的配比来看(纯以存放音乐聆听为目的),256M的主流地位将稳定2年以上..硬盘MP3由于收到硬盘的规格影响,外形都是四四方方,有些呆板,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硬盘MP3的功能上确实更胜一筹(这一点后面讨论)..而由于体积关系,如果不配上大点的显示屏似乎又浪费了那么大的”面子”,所以硬盘MP3的发展趋势是:多功能..也正是由于多功能,所以各种接口加了上去,高分辨率的彩屏等等都集成上去..MD的情况和硬盘MP3差不多..但是由于MD是技术产权限制,而且制作工艺更高,MD的发展更倾向于厂商的主观意愿,而不像MP3那样更多的是市场选择,厂家追随..由于MD是使用碟片,容量上几乎就可以使用”无限”这个词来形容只是有一点:需要手工来换碟.而且就高质量的MD碟片来讲,存放的歌曲数量又似乎有点少..这也正是SONY开发HI-MD的其中一个初衷..这里有几个话题单独拿出来讲一下:

1.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容量带动音质的提高..很多人都认为是音质的提高(体积变大)带动了容量的提高..其实不然,想要欣赏高质量音乐的人是不论容量大小即便是可放的歌曲再少,也会毫不犹豫地在有限的容量里面放一些高质量(大体积)音乐的..所以在硬盘MP3以及HI-MD快速发展的今天,才会有很多人去寻找320码率的MP3,或者APE格式等等无损或低损的音频文件..现在就可以预见,在将来的某个时候,绝大部分随身听里的歌曲全部是WAV或者APE的时候,不是因为听者就是想听这种格式的高品质音乐,而是因为极高的容量”迫使”他在”一般文件大小却空着大部分空间”和”巨大的文件大小却基本没有剩余空间”之间选择后者..在容量允许的情况下,即便听起来完全没有区别,人们也会当然地选择高品质的音乐..

之二,耗电量与电池续航时间:

在这方面似乎闪存MP3具有先天优势,因为硬盘MP3和MD都是基于机械原理来驱动的,这就使得电能需要转化为动能,众所周知,凭现在的技术水平,两种能量之间的转化,效率是很低的..体现在随身听上就是本来弥足珍贵的电力需要损失掉大半来转化为动能以便驱动碟片(硬盘碟片和MD碟片)..这也正是闪存MP3只用1节7号电池就可以使用20小时以上,而且输出很高,而大多数硬盘MP3和MD都使用专门电池却很少突破15小时大关..笔者使用SONY的MD N10,内置锂电充满后,正常使用时间不到10小时..总是感觉还没有听几首歌,电池就告磬,而MP3人气最旺的IPOD,三代播放时间基本不到8小时,MINI不到12小时,四代和MINI也差不多..顺便说说几个问题:

1.硬盘MP3和MD使用时应该尽量少换歌..因为基于物理储存原理,数据都是储存在相对不同的位置,需要物理搜索,换歌时磁头(光头)需要大范围的搜索,碟片也要提速运转,电力消耗特别大,我想使用过的朋友肯定深有体会..笔者的IRIVER硬盘MP3 H320如果基本不换歌,基本可以达到14小时以上..如果经常性的更换歌曲10个小时都有点困难..

2.很多人认为声音大电池使用时间短..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无论声音大小,电池对机器的电力输出是不变的,声音大小对电力的影响微乎其微..(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讲到随身听输出的时候详细解释)

3.硬盘MP3和MD应该尽量避免震动..因为从机器失去数据点,到震动停止重新寻点需要的电力也是不小的..而且震动对于机器本身的伤害也是不可挽救的,尤其是对于硬盘MP3来说,硬盘就是心脏,硬盘的报废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机器的报废..

4.很多朋友询问是否码率大的音频文件播放时费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储存载体向回放芯片提供的数据量增多,意味着储存载体负荷增多,这一点对于硬盘MP3更加明显,而且数据的增多对于回放芯片的解码也是一个高效率的过程..”高产出意味着高投入”,生产学的道理用在这里正好合适..

之三,功能:

MP3的功能与所用芯片有直接关系,这一点大家想必都知道..采用什么样的芯片就意味着什么样的功能,尤其是对于靠体积取胜的闪存MP3来说更为如此..硬盘MP3则无需多加考虑,因为购买硬盘MP3的人对体积的考虑一般不是放在第一位的..这也正是硬盘MP3快速发展的一个小小客观因素..以笔者手头上的H320为例,为了增加功能,竟然内置两个USB芯片,耳机接口,out,in接口一应俱全..IPOD之所以比H系列稍小,这一方面的原因不得不考虑..下面是几个相关问题:

1.现在MP3的发展趋势是高容量,多功能,小体积..因为MP3文件本身固有的特性,通过改变芯片性能来提高音质已经不再现实..比较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依靠附加功能和增加容量来吸引消费者..提高容量可以容纳高码率的音频文件,从而提高声音质量..而增加例如FM,录音,时钟,彩屏等等功能无疑给消费者的心里添加了重重的砝码..尽管有可能不实用,但是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般用户往往比的就是功能..

2.操作的简易程度..在功能越来越多的前提下,如何在保持外观简约(不增加冗多的按钮)的同时,使得操作尽可能人性化,这是一个赚口碑的主要方面,在这方面也最能彰显大厂家和小作坊的区别..IRIVER,IPOD,ZINO等等品牌其在使用的人性化上下的功夫一点不比在其它方面下的功夫少..随身听作为一个日常的纯消费类电子产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消遣,享受,如果能在操作上给人以舒服惬意之感,其效果往往比的上增加一两个功能..加入你走入随身听商场,拿起一款随身听,按了半天出不来几条功能,而另一台只要按照自己的习惯就能轻易操作,那么我想即便是这两款随身听实际上水平差不多,后者也会给你以很深的印象,因为你不用因为购买一款随身听而改变自己多年来的操作习惯..

3.功能的升级:现在很多厂商都推出固件升级,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给消费者很好的心理安慰,使使用者购买时比较放心..而且很多功能确实是在升级固件后能够增加上去或者有很大改善的..

之四,音质:

这是一个说不好很容易引起纷争的话题,所以我希望尽可能使用中型的词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很多想买随身听来听音乐的朋友都问我MP3和MD谁的音质好..就和很多在随身领域沉淫多年的人一样,被人问这种问题总是无法做答的,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简单的说MD可以比MP3音质好,而MP3也可以比MD音质好,而且从本质上来说,音质是没有确切定义的,还原的真实就可以被称为音质好吗?HIFI的定义是这样的,可实际使用起来又是另一码事情,因为发烧和日常也是不同的要求..声音是无形的东西,所以一旦沾染上器材这些有形的东西,一定会有这些有形东西的味道,不同的器材出来的就是不同的味道..这里我所讲的”音质”,是符合HIFI定义的高保真,即以对声音还原程度为标准的”音质”..对于MP3和MD来说,两点决定音质:音源,芯片 (对于这方面理应长篇叙述,但是有关这两点的评论和介绍是在太多,我再赘述不免有拖沓之嫌,所以只是粗略讲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到针对这方面的文章仔细研读):

1.音源:MP3之所以成为现在网络最为流行的格式,因为它是免费的,而且主要的几个编码器都是以免费的面目出现,而且没有版权问题,这样一来众人拾柴火焰高,MP3的技术发展极为迅速,而技术的发展更加扩展了MP3的普及程度..但是在高容量条件下的高体积(高码率)文件下,MP3也暴露出了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在高码率情况下,高频部分失真,而且体积的增大对于音质的提高几乎没有..这些先天的缺陷即便是在VBR出现后,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所以很多内行都是用CD或者APE直接代替320码率的MP3文件..现在流行的码率也在128-192之间,这也是笔者认为MP3最为合适的音质与体积的契合点..MD所支持的ATRAC格式的压缩原理与MP3不同,主要是通过删除原音源中人耳感觉不到的音频信号来达到”减肥”的目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幅地删除低于某一频段和高于某一频段的信号..不用测试,从压缩原理就很容易看出同是低码率的音频文件,ATRAC要比MP3好的多..而在高码率的情况下,MP3又反胜ATRAC一筹..但问题在于高码率与低码率的这个交接点(即MP3与ATRAC的平衡点)大约是多少呢?这个一直没有确切的说法..笔者一般认为128码率的MP3比不过同体积的ATRAC(ATRAC与MP3的码率标准不同,所以只能以体积相同来衡量),而192码率的MP3略胜ATRAC一点..这里还要提到某些朋友认为192码率时还是ATRAC占有优势,接近320时MP3才好些..这个确实不好说,而且追究这个也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意义..

2.芯片:单看芯片问题,MD就可以抛除在外了,因为音源的不同造成讨论芯片也没有什么意义..不同MP3播放同一个MP3文件时,音质的区别主要就在于MP3播放器的心脏:回放芯片的能力..IRIVER等等几家韩国领头厂商一般都是采用飞利浦的最新音频处理芯片,而据说飞利浦还有单独为IRIVER定做的型号..飞利浦的芯片能力勿庸置疑,这也正是IRIVER音质独步天下的关键所在,IPOD的回放芯片也是一家厂商单独提供的(笔者猜测此厂商在芯片界的地位就如耳塞中的音特美,厂小实力强)..虽然说”芯片好,MP3就好..”这种说法有点过于绝对,但芯片对于MP3的重要性无可辩驳..


三.其它:

之一,播放器输出的几点解释:

很多人说到机器的推力,知道输出越大的推力越大,但是他们往往说:XX机器输出是XXmw,而另一台机器输出是XXmw的,所以谁比谁推力大..这是一种完全的错误..厂家标识输出是在XXmw之后还要加上是在外接多少阻抗的情况下..以IRIVER的经典机型iFP-190TC为例,输出标识为: 10mW(L) + 10mW® @16欧,意义为:在外接16欧阻抗的耳机时,机器向耳机左右声道各输出10mw的功率(推力).. iFP790的标识为: 18mW(L) + 18mW® @16欧, 12mW(L) + 12mW® @32欧..根据上面很容易知道,如果接上森海的MX500(阻抗32欧), iFP790向MX500输出的功率就是12mw,而接上A8(阻抗约为17欧), iFP790向A8输出的功率就大约为18mw..

也许有很多人还是不理解,那我举个通俗的例子:我们通常说汽车的速度快慢,都是说100公里/小时,或者80公里/小时,这个”每小时”就是一个参照物,而如果我们说速度是100公里或者80公里,别人是无法知道速度的,因为我们没有说汽车是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的这段路程,没有参照体,速度一说也就无从谈起..也许80公里是在半小时完成的,而另一辆车是在1小时完成100公里,很显然,80公里的快..

另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机器与耳机的搭配,看功率和阻抗虽然大体差不多,但并不完全准确,很多时候输出功率甚至不是能否推好的(注意,这里用的是”推好”,而非”推动”)先决条件..尤其是高抗阻,低灵敏的头戴高端耳机,这样推断偏差更大..而且推力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这里讨论的是随身设备,而随身设备的耳机都是低阻高敏的,偏差相对很小,几乎可以忽略..所以通常情况下,查看机器的输出标识和耳机的阻抗基本就能断定是否能推的动..当然,机器的输出还是越大越好..这点没有异议..

之二,信噪比:

信噪比是一个标准,指机器产生的有用信息与杂音的比例..这个数值现在基本上没什么用处,因为大凡现在的机器都能达到90db以上,也就是人耳理论上能够感知的极限..

之三,关于Lineout与耳机接口:

很多人由于听到DX说Lineout好,于是统统放弃线控,直接使用Lineout接口..这里说明一下: Lineout刚刚出现的时候是移植台式机的输出端口,纯粹为了外接功放等等声音放大设备,所以由Lineout输出的都是没经过或者很少经过芯片过滤的原始数据,所以声音的保真度较高..但是经由Lineout输出的声音大多不能通过机器本身控制音量(也没有必要控制)..而现在的Lineout已经基本失去原来Lineout接口的初衷..所以现在的机器,尤其是MP3, Lineout的意义已经失去..大家还是要通过客观的听音来找到最好的接口,不要盲从套用..我的H320就是耳机接口音质明显胜于Lineout接口..

之四,关于线控,这个没什么好说的,线控是影响音质的..

 

此篇文章转自iMP3论坛,不代表本站编辑观点,如有高见请发到本站文章评论。

给文章打分 5分为满分(共0人参与) 查看排行>>
频道热词:智能穿戴  4G频道  电纸书  
视觉焦点
MP3选购热点
排行 文章标题
TOP10周热门MP3排行榜
  • 热门
  • 新品
  • 系列
查看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