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 Disk的正式发布是在1992年,是CD随身听诞生的十年后。当时磁带随身听的销售量已经大幅度下滑,而CD Walkman却只是一种只读存储介质不能录音,因此生产一种支持写入技术的碟片的计划就被提上日程。其后伴随而来的就是MD的诞生。
最早的MD录放和单放MZ-1(左)、MZ-2P(右)
从MD随身听肩负的使命可以看出,其被列作磁带、CD随身听的最终替代者,而MD的技术也是被日资企业牢牢的把握在手中,在实现MD的高利润的同时,也为MD以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MD抓住的第一根值得尊敬的救命稻草——新型的,成熟的MD数字内核
1992年到1997年是MD的一段艰难时期。1997年以前,最早的这两台MD(录放为MZ-1,单放为MZ-2P)无论是功能和款式都是难以让人们喜爱的,最令人恼火的就是在经过七、八个小时的充电后,使用时间居然只有2小时都不到!最早的MD产品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论音质无法和CD随身听抗衡,论体积又不比卡带随身听有什么优势,对于消费者而言简直就是一锅鸡肋。
1997年的MZ-E35的长宽控制在了100毫米以内,厚度低于20毫米
1997年,MD真正崛起的一年。在这一年索尼和夏普相继完成了最近的MD芯片和编码的研发,一种新型的,成熟的MD数字内核完成了。也是在这一年中,一些使用锂电池、播放时间超过10小时大关的MD开始出现了。所以,1997年后的MD产品可以说是MD进入成熟期的产品,无论是在音质、款式、体积、重量、播放时间等等诸多便携音响要素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准。
新型的MD数字内核的研制成功为MD这个即将沉下去的不幸儿提供了第一根救命稻草,这时SONY、SHARP为首的各大厂商还是极力的希望MD能够强大起来,并且为之努力。
第二根救命稻草——MDLP与Net MD
说道这根救命稻草就不得不提是谁把它打下的水。MP3,1998年正式上市,并且成为了MD的首要敌人。也是MP3把MD逼下了水,MP3拥有的高便携,高速传输,使得传统的MD难于招架。当时的MD的生存空间岌岌可危,急需一根救命稻草。
MPLD和NetMD的标志
索尼的MZ-N1,第一部NetMD机
MDLP--MiniDisc Long Play这种利用ATRAC3编码的压缩存储格式使MD得以喘息。这种编码技术在原有ATRAC编码基础上增大了压缩率,在牺牲一定音质的前提下大大的缩小了ATRAC格式的文件,一张原本可以存储74分钟的MD碟片,按照压缩率的不同,现在可以容纳多达甚至四倍数量的音乐。对于消费者而言,MDLP最直接的好处就是:1、省事。一张MD碟片可以容纳2张或者4张CD的歌曲,即便是长时间的使用随身听也不必换碟。2、省钱。可以省去1张或者3张MD碟片的开销,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说MD这样就可以从MP3手中死里逃生了,未免言之过早,硬盘式MP3随身听和OGG,WMV等高质量音乐存储格式出现又把刚浮出水面的MD给摁了下去。
MD在SP模式下接近CD的音质一直就是MD宣扬的热点,但是硬盘式MP3随身听的出现却使得MD再也提不起精神。硬盘MP3的出现首次在存储容量上完全战胜了MD,而更加具有杀伤力的是其有能力存储OGG,WMA,ACC等新型的高质量音频格式。MD利用光纤的缓慢的高质量的音乐录制在USB和1394等高速,高质量数据传输的进攻下没有了还手之力。尤其是直录功能被配备到MP3当中,使得其能够摆脱电脑的时候,MD的厂商简直是绝望了。
具有几十年的研发经验的SONY和SHARP当然不能就这样认输,他们使用了他们最不希望用的东西——和电脑相连的USB接口:NetMD诞生了。NetMD的诞生或许可以说是好事,但其鸡肋的功能也是一件坏事。NetMD的传输速度却是相对以前的MD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还是赶不上MP3和使用1394的硬盘随身听。SONY等厂商在宣传时也对其传输的具体速度含糊其词,只用高速传输来敷衍了事。
说它鸡肋,不得不提MD的用户对它的普遍认识。MD的忠实用户认为:MD的使用就是高质量的音乐,个性音乐专辑的制作(估计这一点也会被另一款产品占据,这是后话)和便携性的平衡点,并且我们也没太在乎比较繁琐的录制过程,而NetMD却把高质量的音乐完全屏弃了。你应该能想到经过MP3压缩的音乐再使用ATRAC甚至ATRAC3压缩一遍的效果事什么样的,简直是惨不忍睹,我宁可听MP3。
MD的死对头硬盘随身听的代表,APPLE的iPod
如果说新型MD数字内核这根稻草还是比较灵验,MDLP也比较货真价实,那么NetMD就有一些坑人了。估计这也是日资企业技术封锁所给我们带来的苦果,或者从另外的一个方面讲只有这样他们的利益才能最大化。这时的MD生产者已经只顾赚钱了,不再象第一次革新时认真研究和为用户考虑。但是,真正的MDFA是不会用NetMD这个功能的,因为他们不吃“鸡肋”,不愿意将就自己的耳朵。
Hi-MD,不是稻草的稻草
Hi-MD的碟片具有1GB的容量,能够录制45个小时的音乐,拥有100倍的传输速度,这SONY网站对Hi-MD的介绍。这次MD又面临什么样的危机了,MD的厂商不会没有目的的推出新型技术,更不会无利润的投资。这此它的敌人是日趋火热的硬盘式随身听。如果,以前的硬盘式随身听的大体机,高重量,使得MD对它还没有太在意的话,那么以iPod为代表的新型硬盘式随身听的产生使得MD和NetMD面临着生死较量。
Hi-MD的碟片
Hi-MD播放器
说Hi-MD事一根救命稻草,那是因为它的技术功能相对与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Hi-MD能够存储其他的数据,把普通MD碟片做成Hi-MD以后可以由160MB提高到300MB等等这些改进为MD的生存极大的扩展了空间。但是,其相对更加先进的硬盘式随身听它的这些优势就荡然无存了,这根稻草好像起不了什么作用。
Hi-MD的现在最高的存储容量为1GB,而硬盘随身听的存储容量最低为1.5GB,最高可达到80GB,简直是天壤之别。Hi-MD能够存储MP3, WMA, WAV等格式的文件,这些是硬盘随身听的看家本领根本没有可比性。Hi-MD能进行光纤传输,iRiver的iHP 100也有这个功能。现在MD类仅存的优势就是播放时间和重量。其实重量在Rio,RCA,APPLE推出微硬盘随身听之后,其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了。
今天的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一些MD使用者的不满,但是我所阐述的是一些不争的事实。3根稻草救了MD 3回,这是还假设Hi-MD推出有效的前提下。那么,当iPod mini的大批量发售,硬盘随身听售价进一步降低(其实,以后Hi-MD随身听的售价肯定比硬盘随身听高),CD/MP3使得CD随身听的卷土重来,或者还加上一些反日情绪,那么MD在市场上,尤其是中国市场上的存在将是一个问题,还有什么能够救MD,MD的下一根稻草将是什么,我们已经没法再想象了。或许MD将会以一种存储介质的形式存在,也不得而知。